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眷村文化再現?──發生共享社群關係的隨意想像

        上個月,有幾組來自不同學校的大學生,為了課程專題報告,前來黃埔新村找新住戶訪問。其中,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問題是:「住進來之後,除了房屋外觀的保留之外,你們認為有延續眷村的精神嗎?」對我們來說,這真是個困難的問題。因為我們兩個過去都未曾居住過眷村,真要了解眷村精神是甚麼實在不容易。

可愛的高醫大學生,訪問過後幾天,還寫了一大張卡片
放在門口,讓我們回家看到時好驚喜感動!
        而這個問題,也讓我們思考,黃埔新村留了下來,眷村文化也真的能夠被保留下來嗎?雖然說,「文化」是隨著人、事、時、地、物的推進而有所轉換跟改變的過程,本來就難以定義所謂的「眷村文化」。但是我們所感受到,「文化」真的不只是靠建築物的存在,就能夠被保留。怎麼想都覺得,最好保留眷村文化,還真是一開始就不要把住在眷村的人趕走,才是最好的辦法。可惜,根據林秀叡在洄遊式的講座「邊緣與公共-談談新竹監獄周邊日式建築群」所分享的內容,目前台灣在保存歷史建築的概念,並不會將「維持原本的人與功能」視為保留歷史建物的其中一種方式,通常都是把人趕走之後,再進行建築保存。而文化也因此被切割斷裂,建築是建築,人是人。「黃埔新村以住代護人才基地」計劃,其實也是在這樣的概念底下運作。因此,新住進黃埔新村的我們,除了把握與舊住戶接觸聊天的過程,從細瑣的生命故事中窺探並想像所謂過去的眷村文化外,根本無法真實的掌握甚麼是眷村文化。

        不過,眷村精神,倒是在老眷村人的故事中體會到了一些。而其中,老眷村人與新村民交錯存在的共同生命經驗,感受比較深刻的大概就是「共享的社群關係」。聽許多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人說,他們也都曾擁有這樣的經驗,只是對我這個出生在經濟起飛的70年代、從小在「進步天龍國」長大的人來說,這可真是珍貴到不行,觸到碰到都能感動許久的新體驗。

        自從我們入住眷村的那一刻起,「共享、分享、交換」就一直不停地發生著。不只是新村民與新村民間,還有原住戶、住附近的社區居民、來參加活動的人、看新聞跑來參觀的人,全都參與了這段發生在黃埔新村內,新的歷史文化軌跡。各自帶著自己身上的東西,也帶走了一些東西。感受到了這些,但無法說出別人獲得的,只能在此談談自己在這段時光裡所獲得的種種。

好險有蚊帳,讓我們可以安心的當一週
保姆。不然,被叮得滿頭包,我們就很
難跟家長交代了。
        還記得剛搬進黃埔新村的時候,其實還是一邊整修、一邊居住的狀態,因為既然已經申請到了房子,就不想再多付一個月房租,匆匆搬離原本的租屋處。所有東西都雜亂的堆在各處,每天要花一半的工作時間找尋東西。兩三年沒人整理的、荒廢的黃埔新村,到處都是蚊子,套句在黃埔新村學的學術用語:「成蚊指數超高。」在這樣狼狽的狀況下,拜訪了也是剛開始整修房子的新鄰居──洄遊式,遇到了原住戶鄧二哥。鄧二哥聽到了我們的狀況,二話不說,馬上回去他的老家,拿出了已經沒有在用的蚊帳到二樓幫我們裝上,讓我們安然無恙的度過了非常可怕的蚊子瀰漫期!

        本來就很愛撿舊東西來用的我們,在搬進黃埔新村後,因為需求,更是開始撿起廢材及大型家具。可是有些東西,還真是我們那台「摩托車界的貨車」也搬不來的。就在我們等待緣份貨車出現的同時,一位黃埔新村民正在尋找他們家老貨車的新主人,我們幾個都需要貨車的新村民,也就這樣共養了這台貨車,共同分擔保養維護的責任。這是第一次經驗「共同持有」這件事情,對我來說,這具有很大的意義。一方面是自我解構了從小甚麼都要「私有化」的習慣,另一方面,「共同持有」從想像的階段轉為具體的身體經驗。
阿茶開著黃埔共用車──卡勇回娘家
       當然還有我們鄰居之間,因為修繕房屋要使用的東西都差不多,互相借來借去,誰已經買了甚麼工具,另一戶就用借的,下次買了甚麼,也可以借鄰居。螺絲不夠了,隔壁鄰居聽到了馬上說他們倉庫有。我們受惠鄰居的幫助真的很多。昨日陳佳慧﹝土土﹞到黃埔分享以共享取代貨幣的永續生活- 換工旅行/生態村/協力造屋,也有提到黃埔新村很適合成立「工具圖書館」,或許真的可以來實驗看看類似的概念。
        
        自從不正常生活俱樂部開張掛牌後,詢問的人變多了。有趣的是,有些人問一問聊一聊之後,也不一定有進來喝杯茶或是坐坐,下次就真的拿東西來給我們。我們收到了附近居住的印尼移民婆婆拿來分享的印尼湯醬包,讓我們和鄰居度過了可怕的颱風夜。來參觀的澎湖作家給我們的日用品和澎湖麵線,如果你看到了請跟我們連絡,上次你拿來的時候我剛睡醒頭昏昏,忘記跟你留連絡方式,我們在找你!因為我們放映紀錄片而被吸引來的附近居民,看到我們用白布投影,隔天就送來了他們用不到的投影螢幕,當晚鄰居家辦活動馬上就使用到了。還有來參加活動的美術老師拿來了的一大包白米,我們因此煮了兩噸米飯早餐給來住宿的朋友分享。
時常受鄰居照顧,感謝木木家的麵包,
只拉開窗戶,就餵飽了我們好幾頓早餐。

        這些過程很重要,除了讓不正常生活俱樂部開始運作起來,也是讓我更想要把空間分享出去的最大動力,大概是因為目前覺得最能提供出來的,就是我們這個空間。也因此,昨天鼓起勇氣在土土的分享上,講了很多話,邀請大家使用我們的空間,然後馬上就獲得一枚當晚需要留宿的客人,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

      我們希望能持續用「共享、分享、交換」的方式,慢慢地、一點一滴地,形塑我們想像中,更公平、更互相尊重、更永續的社會。假設這樣恰好延續了過去的眷村精神,我也懷疑,是不是這樣的建築樣態與結構,對人與人之間更容易有平衡的互動關係?還是老房子恰巧比較容易吸引到,願意把步調放慢一點享受與社會共利而非汲汲營營追求私利的居民?還沒驗證,沒有答案。只能抱著無限的想像,繼續在黃埔新村使用著這個空間,然後繼續面對新村外的社會有多麼殘酷現實。

        時間過得很快,我們只剩下兩年的時間了,需要空間休息、放鬆、閱讀、獨處、吃飯、洗澡、睡覺、過夜、創作、靈修、實驗、辦活動的人,請盡快來使用吧!我們還在實驗,這樣的開放,到底會發生甚麼樣的事情。雖然我們也開始遇到些困難,認識了一些有想要利用空間資源卻還不習慣用身體實踐共享與互利的朋友。我們就一起練習吧!練習鬆綁從小被資本主義社會建構的競爭意識、練習看見共享社會的可能性。請放鬆的來,一起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