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紀錄片《人、垃圾、自然與未來》是一個年輕人,自拍自導自演的紀錄片。他選擇住在南法垃圾掩埋場旁兩年,每天記錄在垃圾場生活的一切。看到坎城影展每日更換的地毯,一束一束包好好的被丟進垃圾堆裡,飯店還沒拆封過的全新肥皂好好的很多箱一起被丟棄,還有全新的洗面乳包裝、全新的洗碗海綿一整綑、未拆封的食物、罐頭、各種製造設計出來最後進了垃圾掩埋場的各種所有可以想像的到的生活用品。
都失去靈魂。入土不為安,土壤長不出任何植物。
這幾天,我們搶救的很勤,一天搬好幾趟推車,有些是我們覺得自己用得到,有些是還很好的東西,覺得就算我們用不上,救起來也能給需要的人。不過我們這樣的搶救,的確也救不了多少東西,成千上萬得全新品,可能因為賣不出去、工廠倒閉、設計不良、產品過期過季,一瞬間就成了垃圾。
唉,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東西嗎?
現在被有錢人把持的媒體廣告,塑造了這樣的消費型態,塑造了我們需要這些東西的幻想,讓我們不停的賺錢再花錢。花錢的那一刻,可能是為了慰勞自己工作的辛勞、可能是為了經營人際關係、可能是滿足某種美好生活的想像。花錢的那一刻,並不罪惡。只是我們多久沒有時間,好好想想其他種慰勞自己的方式、愛身邊的人的方式,對美好的生活有更寬闊的想像?我們認為這些都沒有標準答案,一切都是從我們自己的生活開始,能不能有更多種方式,不只是廣告裡看到的那種。
前幾天在臉書看到朋友分享的文章《以麥桿、稻桿為原料的PLA餐具,健康且天然,而且能耐高溫、重複使用、還能自然分解,有沒有這麼好的事?》,文章內說出了「環保型消費」背後的部分真相,打著環保之名的產品,有時也不是那麼環保。另一個沒有說出的真相,是產品被生產的目的,如果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自然的會沒有限制的鼓勵消費、鼓勵製造、鼓勵使用。因此,看到以環保之名的廣告,若是沒有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中,重新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個東西,還是只是「想要」這個東西,那麼購買「環保」之物,其實也不是那麼環保的。
這也是不正常生活俱樂部為何要實踐「去消費」生活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其實我們活了這麼多年,過去買的餐具早就可以讓我們活到一百歲,還有需要製造購買更多餐具嗎?
一個人一輩子,一雙筷子、一個碗,搞不好就夠了。
最後,我們撿到了很多「寶物」堆在家裡,如果來我們這裡,有看到需要的也可以詢問帶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