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存在與使用;離開與垃圾

        這幾天,與國防部簽約的清潔廠商,清理的速度很快,幾乎要把所有的東西都清理掉了。原本還堪用的生活物品,夾雜鋸斷夾死的樹枝與樹幹,全堆在黃埔新村後面的空地上,再請貨車一車車載走。原本已經沒有「人氣」的房子,更顯得淒涼冷清。前幾天我們這戶的原住戶方小姐來,說了一具話:「我離開以後,根本不敢走進來。今天進來之後,覺得黃埔新村像一具屍體。」是阿,失去靈魂的房子,正在慢慢腐壞,而在空屋之內,被人類視為無論是有生命或無生命的「物品」,就這樣被當成垃圾丟棄傾倒。

        今天看了一部紀錄片《人、垃圾、自然與未來》是一個年輕人,自拍自導自演的紀錄片。他選擇住在南法垃圾掩埋場旁兩年,每天記錄在垃圾場生活的一切。看到坎城影展每日更換的地毯,一束一束包好好的被丟進垃圾堆裡,飯店還沒拆封過的全新肥皂好好的很多箱一起被丟棄,還有全新的洗面乳包裝、全新的洗碗海綿一整綑、未拆封的食物、罐頭、各種製造設計出來最後進了垃圾掩埋場的各種所有可以想像的到的生活用品。

        都失去靈魂。入土不為安,土壤長不出任何植物。

        黃埔新村現在大概就是這樣被看待,大大小小的眷村就是這樣被看待。人離開了,沒有價值了,全成了垃圾。

        這幾天,我們搶救的很勤,一天搬好幾趟推車,有些是我們覺得自己用得到,有些是還很好的東西,覺得就算我們用不上,救起來也能給需要的人。不過我們這樣的搶救,的確也救不了多少東西,成千上萬得全新品,可能因為賣不出去、工廠倒閉、設計不良、產品過期過季,一瞬間就成了垃圾。

        唉,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東西嗎?

        現在被有錢人把持的媒體廣告,塑造了這樣的消費型態,塑造了我們需要這些東西的幻想,讓我們不停的賺錢再花錢。花錢的那一刻,可能是為了慰勞自己工作的辛勞、可能是為了經營人際關係、可能是滿足某種美好生活的想像。花錢的那一刻,並不罪惡。只是我們多久沒有時間,好好想想其他種慰勞自己的方式、愛身邊的人的方式,對美好的生活有更寬闊的想像?我們認為這些都沒有標準答案,一切都是從我們自己的生活開始,能不能有更多種方式,不只是廣告裡看到的那種。

        前幾天在臉書看到朋友分享的文章《以麥桿、稻桿為原料的PLA餐具,健康且天然,而且能耐高溫、重複使用、還能自然分解,有沒有這麼好的事?》,文章內說出了「環保型消費」背後的部分真相,打著環保之名的產品,有時也不是那麼環保。另一個沒有說出的真相,是產品被生產的目的,如果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自然的會沒有限制的鼓勵消費、鼓勵製造、鼓勵使用。因此,看到以環保之名的廣告,若是沒有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中,重新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個東西,還是只是「想要」這個東西,那麼購買「環保」之物,其實也不是那麼環保的。

        這也是不正常生活俱樂部為何要實踐「去消費」生活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其實我們活了這麼多年,過去買的餐具早就可以讓我們活到一百歲,還有需要製造購買更多餐具嗎?

一個人一輩子,一雙筷子、一個碗,搞不好就夠了。

        最後,我們撿到了很多「寶物」堆在家裡,如果來我們這裡,有看到需要的也可以詢問帶走喔~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天上掉下來的仙桃丸

        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

        我們很習以為常的從錢包掏出錢來解決食物的問題,最基本的像是時間來不及了就在附近的店家找東西吃,或是家裡沒有菜了就去附近的市場買菜,也包含聚會交誼大多會選擇在餐廳,透過吃來彼此交流。現在的「正常生活」真的脫離不了這三種選擇吃的方式。

        但如果沒有錢了,吃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當然也可以選擇去找人家浪費掉但還可以吃的食物,不過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法,其實就是採集耕種。像天上掉下來的仙桃丸,就是這種。


        今天我們走在黃埔新村的路上,就發現地上有一顆仙桃。抬頭一看,才發現猜很久不知道它是什麼樹的這棵,原來就是仙桃樹。黃埔新村真的很多水果,現在夏天又是各種水果成熟的季節,相繼吃了很多水果之後,現在輪到仙桃了。其他顆仙桃都很高,採不到,於是就帶了地上的那顆回家。

        由於我們都不喜歡直接吃仙桃的味道,想要把仙桃做成其他料理。本來是想要揉進麵團,但是在處理它時,讓我想到小時候阿嬤教我做的地瓜圓。就揉了粉薯粉、地瓜粉,做成了仙桃丸!緣份來的食材,有一個很棒的好處,就是食物本身會給予我們料理它的創意。

        沒有錢,就會自動打開五官找尋食物、感覺食物。

        下一次,我們還會再撿到什麼呢?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不正常生活俱樂部,開張了!

       
        為慶祝駐點在免費住三年黃埔新村的「不正常生活俱樂部」終於開張,決定今天開始寫作記錄。

        
一方面試圖練習說明清楚我們所實驗的「不正常生活」,另一方面分享消化別人的經驗成為改變動力的過程。我們希望盡可能想辦法不依賴金錢生活,盡可能仰賴大地之母、以及透過人類之間的互助,用勞力、知識、藝術等,換取食物及生活所需,並且因此過得更好。也希望我們的實驗及過程,能夠給予正在崩壞的社會及自然,多一點靈魂的支持與繼續前進的靈感。當然,不同時間地點、不同條件,能夠造就的方法不同,也會有各種限制所無法達到理想的現實。但若是這些都真實呈現了,我們相信彼此會更有勇氣再往前一步繼續探尋、繼續成長。


--------------------------

這個時代被認為的正常生活是大老闆們所設下的規定 
小孩一出生就注定一輩子吃塑膠微粒 
買東買西買到印度小孩喝毒水生病 
誰說我們一定要按照這個規定? 
我不要踩著人爬上去,也不要破壞環境 

過甚麼生活自己決定 
沒有錢買菜就詢問大地母親 
沒有錢看病就聽血液的聲音 
萬物都能作到,人類怎麼不可以? 

超環保的拾物經濟 
作有甚麼就吃甚麼的創意料理 
號召貧困者聚集 
分享交換不花錢的存活好技 

Free stay,可以。 
Free pay,也行。 
Welcome free spirit. 

--------------------------

        這是我們花了一整天激烈的討論,透過阿茶描述強烈的內在驅動力與價值信仰、東京自治區傳單所提供的靈感、以及小時候就很想寫歌詞的夢想,一段文字的就這樣產生,目的是希望簡單說明清楚什麼是「不正常生活俱樂部」。

        過程中,有一些經典的文字因為諸多考量沒有被放進去,覺得有點可惜,放上來與大家分享。像是:

「任何的不方便都有理由變成方便」

      這個乍聽之下像是「自願不方便生活者」堅持下去的信仰教條,但我們談的比較像是「只要你願意因為一個自己所相信的理由不方便一下,久了就會發現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不方便。」由於這樣說明清楚文字太多了,所以還是等見了面再好好細聊比較好。  

「食用植物對話」

        是人類跟植物溝通的特技嗎?不是啦,只是想表達「學習辨認哪些野生的植物可食用」,但說明那麼多字其實也很無聊,所以換成了「沒有錢買菜就詢問大地母親 」(這樣有比較清楚嗎?XD)

「各種擺脫資本主義、耗費能源的實驗」

        這個可就真的說明非常清楚了!直接了當明白!但是也覺得有點無聊,所以淘汰!

「聞到這個時代的空氣,就知道人人有錢賺的好時機已經過去。」

        太抽象,看不懂要表達什麼。接著下一句接「年輕人沒有吃大便,但是吃一堆塑膠微粒。」好啦,有點好笑,最後決定拿塑膠微粒來改寫了。

        討論的過程蠻好玩的,一方面腦力激盪表達文字,一方面又認真整理心理的想法:「我們到底想要在這個空間做什麼?」

        挑戰盡可能不花錢、不仰賴無良企業、不支持不永續經濟、減少依賴能源等,沒有底線的極限生活嘗試其實想法很簡單,但也處處充滿著考驗,考驗我們是否有耐力與平穩的心。

        最重要的是,我們有一個免費空間,想分享給需要的人,邀請自由的靈魂前來享用